“長路上英雄血紅霞萬丈,多少人求真理浴血翱翔。萬千英烈捐忠骨,才有那一座豐碑閃金光?!敝袊伯a黨領導的偉大革命實踐,蘊含著無數生動的創作素材,具有直擊靈魂的力量。
2018年,國家京劇院創作了現代京劇《紅軍故事》,素材源自習近平總書記提到的三個故事——“半截皮帶”“半條棉被”和“軍需處長”,展現了長征路上紅軍歷經千難萬險、堅守革命信仰的崇高精神。2021年,正值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,國家京劇院創作了現代京劇《風華正茂》,弘揚革命先賢上下求索、披荊斬棘追求真理的革命精神。
革命英雄形象的鮮活塑造
“崇尚英雄才會產生英雄,爭做英雄才能英雄輩出?!敝袊伯a黨人團結帶領億萬人民篳路藍縷、艱難求索,創造了一個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,其中涌現出了一批杰出的英雄人物。他們以對黨忠誠、不負人民的堅定信仰,堅持真理、不怕犧牲的精神品格,激勵一輩輩中華兒女奮勇向前。
在京劇舞臺上創作英雄角色,立足唯物史觀,回歸對戲劇美學精神的關注和對人內在精神的深層發掘,賦予角色鮮活的生命質感,挖掘領袖人物、革命先驅作為普通人的意志情懷,讓角色真正“立”在舞臺上。從細微走向宏大,從本真走向崇高,這樣才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。
在創排劇目時,從具有現代價值觀念和審美理念的藝術視角切入,致力于以最細膩、最生動的手法塑造形象,以最樸素、最真實的情感打動觀眾?!都t軍故事》中的人物,如劉紅根、周國才、白潔、馮康茹、謝夢溪、丁勝男、火雁等,都是紅軍隊伍中的普通戰士,他們以血肉之軀堅守信仰,在困境抉擇中展現出人性的光輝。在“軍需處長”的故事中,火雁為了保證后勤供應,不斷地把自己的衣物讓給其他同志,自己最終卻凍死在雪山上。彌留之際,追憶往昔,他想到了溫暖的家鄉,那里有他心愛的姑娘,有等他回家的親人。在“半條棉被”的故事中,農婦徐解秀和三位女戰士在寒夜中圍著棉被敘說心事,如尋常家人一般溫暖。分別之際,徐解秀含淚接下半條棉被時,真實感受到了“共產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,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”。自然質樸的情感融于革命的背景,一個個戰士的貢獻匯入歷史發展的潮流,顯示出軍民一體的魚水深情,凸顯了紅軍的英雄特質,更昭示他們為我們今日美好生活所作出的功績。
《風華正茂》以青年毛澤東及一眾革命先賢為主角。作品著力對偉大英雄的平凡化描述,在展現人情味和煙火氣的生活點滴中重下筆墨。三眼井胡同的一間小屋里,毛澤東與同學們過著“八人一床被,大衣輪著穿”的“北漂”生活:在北京大學的教室里,他經歷了“鄉音重不入流粗衣布履,受冷遇遭白眼被人看低”的失意。在革命歷程中,偉人有臨危不亂的膽謀,有“埋骨何須桑梓地,人生無處不青山”的壯志,有“不到長城非好漢,萬山紅遍換人間”的豪邁,也有著與妻子攜手相伴的伉儷情深,與兄弟朋友共創偉業的肝膽相照,有彷徨、失落、歡喜等平凡細膩的情感。偉人形象躍然于舞臺,直擊觀眾心靈深處。
傳統形式與現代內容的有機融合
用京劇藝術講好紅色故事,故事是核心,京劇是基石。無論是一度創作,還是二度創作,都要牢記京劇藝術的本體特征和美學特色。同時,新的視角和切入點、新的表現內容和故事內核,勢必不能完全采用傳統的程式技藝,要盡量避免“舊瓶裝新酒”的創作方法。創作劇目時,我們注重表演程式的傳承與發展,在傳統形式與現代內容相統一上下功夫,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,努力呈現出當代觀眾喜聞樂見的京劇劇目。
《紅軍故事》的舞美具有油畫風格的設計感,使得整個故事呈現具有強烈的雕塑感,同時又不失藝術的靈動感。在“半條棉被”的故事中,我飾演的徐解秀有50年時空的轉換,現場將人物從80多歲老人轉回到30多歲的鄉村少婦,設計巧妙,富有挑戰。作品把京劇老旦、青衣的行當和流派相融合,把旦角假聲的二黃標準調和老旦的反二黃調相結合,唱腔流暢,音色和諧。這樣的創腔對于戲曲演員的演唱和樂隊都是一個新的探索和考驗。在女戰士和大嫂獻被、搶被、剪被過程中巧妙設計的搶、奪、攔、剪等程式動作,讓人感覺既有生活味兒又戲味兒十足,是對戲曲表演程式的繼承與發展。在“軍需處長”的故事中,火雁不畏犧牲,彌留之際,揮舞著桃花為他繡制的鮮紅腰巾。一對佳人載歌載舞的場景,是火雁心理時空的自由展現,為軍需處長壯烈犧牲的場景增添了浪漫主義的色彩,更在觀眾的心中留下了一抹亮色。在“半截皮帶”的故事中,作品借助“托物喻人”的手法,通過一系列程式表演,自然表露心境,引出老班長兒子英勇犧牲的壯烈往事,展現出中華兒女眾志成城、保家衛國的決心。
《風華正茂》以青春基調闡述革命故事,以唯美意境展示歷史煙云。劇本結構接近于傳統戲曲的線性上下場,場景靈動,行云流水;導演手法上,在生活化體驗和程式化表現、戲劇性表達和戲曲化演繹之間進行大膽探索;唱腔設計上,給主要人物設定了音樂主題,使其有更鮮明的音樂個性和人物特點;舞美空靈簡約,前后表演區域采取不同風格,又自由聯通。尤其是隨著場景變化,對桌椅的現場調度擺放,是對傳統京劇一桌二椅的內涵傳承和創造性呈現。守正創新的舞臺呈現,讓更多年輕的觀眾走進劇場,在寓教于樂中受到革命精神的洗禮。
傳統藝術與新媒體的相得益彰
案頭、場上、大眾傳媒,戲曲藝術的媒介方式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豐富。用京劇藝術講好紅色故事的最終目的是要把紅色精神傳播好、弘揚好。
2021年,《紅軍故事》拍成了京劇電影,走進熒幕,更走進了更多人的心里。作品把京劇藝術程式性、虛擬性的美學特征和電影藝術視聽語言的敘事性、抒情性巧妙融合起來。演員既展現了唱念做打的技藝,也兼顧電影熒幕的特點,更加注重細膩化、生活化的表演。草原、村莊、雪山等的場景營造,既富真實性又意境悠遠,與演員的表演相得益彰。棉被、皮帶、豐碑等富含革命精神的意象,在特寫等鏡頭中得到強調,起到深化主題的作用。在2022年舉辦的第四屆、第五屆中國戲曲電影展上,電影《紅軍故事》榮獲京劇電影類唯一“評委會榮譽影片獎”。
《風華正茂》2022年參評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,采用線上線下演出演播的方式。直播中,在尊重和彰顯作品本身的文化品質、藝術魅力基礎上,通過鏡頭推拉搖移的精準敘事,搖臂旋轉俯仰的氣勢營造,偏向影視風格的拍攝呈現,富有詩意地展現了作品的氣韻氣魄,讓觀眾觀賞劇目本身的同時,感受影像戲曲的魅力。
新時代文藝工作者要具有對時代脈搏的敏銳感受力,傳遞時代聲音,回應時代浪潮。將更多目光投入到推動戲曲和新媒體的結合上去,用數字化平臺傳播國粹文化,講述紅色故事,為珍貴的革命歷史建檔,讓紅色精神浸潤更多人的精神世界。
?。ㄗ髡撸涸矍?,系國家京劇院藝術總監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