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物簡介:徐一帆,貴州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111地質大隊地災設計中心副主任,主要從事生態修復和自然災害防治工作。多次主持、參加、獨立完成各類項目200余項,范圍涉及礦產資源儲量、開發利用方案、礦山地質環境、土地復墾、水文地質、地質災害、地球物理勘探及工程爆破等領域。
“大山深處留下你的足跡,百姓家里烙印你的面容;臨災避險有你的付出,地災搶險有你的不懈……”。在貴州地質系統內部,一首以地質災害防治為主題的歌曲《守護》被地質隊員們爭相傳唱。歌曲的作者,正是貴州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111地質大隊地災設計中心副主任徐一帆。
1981年出生于貴州納雍的徐一帆,2002年考上貴州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勘察技術與工程專業,2006年考上貴州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碩士研究生。
2009年,碩士畢業后的徐一帆成了貴州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111地質大隊的一員。工作期間,無論從事大小項目,他都堅持從細節抓起,將工作做到最好,如今的他,已從彼時一名普通的技術人員成長為能獨當一面的高級工程師。
作為一名地質工程勘察技術人員,徐一帆認為,生態修復的首要原則是以人為本,“環境修復治理與植被重新構建的目的是美化環境,從而提高人民生活質量,增加人民幸福指數,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?!痹谒闹?,這才是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最大意義。
徐一帆決定利用自己所學,回報這片養育他的土地。
納雍縣地處山區,境內山高坡陡,許多地方溝谷縱橫,切割較深,落差較大,從而使這里成為滑坡和崩塌的一個重災區,嚴重地影響了當地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。在這樣的環境下擔任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師一職,其工作難度和辛苦程度不言而喻。
背上裝滿工具的背包,行走在崎嶇的山路上,前往地質災害多發區進行實地勘測……這是徐一帆的工作日常。到達山上的地質災害隱患點之后,徐一帆開始布置工作任務、交代注意事項、觀察、測量、記錄,工作有條不紊,絲毫不敢松懈。
“生態修復對于我們來說,就好像一個人到醫院看病,主治醫生根據病情開具不同的診斷書,再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?!毙煲环f,有時候自己更像醫生,每一次地質勘測更像是在為大山“看病”。
今年是徐一帆工作的第14個年頭。
14年來,他已主持、參加、獨立完成各類項目200余項,范圍涉及礦產資源儲量、開發利用方案、礦山地質環境、土地復墾、水文地質、地質災害、地球物理勘探及工程爆破等領域。
雨水時節,山路泥濘難行,摔倒、受傷時有發生。但對徐一帆來說,腳下跋涉的是信念,肩上扛起的是責任,“未來,我仍會背起行裝,攀上層層山巒,繼續為大山‘把脈’?!保ㄙF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尚宇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