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仲泰的《深潛:中國深海載人潛水器研發紀實》(譯林出版社2022年12月出版),以飽滿充沛的情感、流暢明快的文字,記錄了我國自主攻堅構建起全海深潛水器譜系的偉大歷程。作品追求新聞的真實性與客觀性,也注重主觀體驗的表達,較好實現了真實性、文學性與故事性的統一。這部作品入選了中國圖書評論學會發布的2022年12月“中國好書”月度榜單。
在描繪中國載人深潛事業發展歷程時,作品涵蓋了專業的理論知識與技術概念,特別是圍繞深海載人潛水器研發,包括全系統技術解決方案的形成,以及設計、材料、制造、測試考核技術標準等,都進行了科學而精準的展示。這與作家前期對深潛相關理論的沉淀密不可分。而在“深潛”之后圍繞海洋保護、沉船打撈、水下考古、海洋生物研究等重要課題展開,其敘事外延涉及海洋科學、生命科學、生物學、生態學、考古學等多個學科視野與知識體系,但整體呈現有條不紊,清晰而透徹。
作為新聞媒體人,高仲泰始終關注著中船重工七〇二所的動態,堅持長期深入報道,并與七〇二所建立了良好關系。在創作本書之前為了詳細了解深海載人潛水器研制背后的故事,他先后多次訪談參與研發的各位親歷者,包括設計人員、制造人員、潛航員和科學家等。整個訪談過程扎實,作家在描寫這些人物對象、講述個人與時代經驗時,更多采用直接敘述或引述的表達形式。諸多人物形象如“潛水器之父”徐芑南、“載人深潛英雄”葉聰、海洋科學家汪品先、深海所所長丁抗、“深海勇士”號總設計師胡震、“蛟龍”號首位女潛航員張奕等,鮮活而自然地呈現在讀者面前,他們的經歷、個性和品格深入人心。
本書在塑造深潛英雄群像的內心世界和成長之路時,總體保持著剛健而質樸的敘事格調,并秉持科普意義上傳達科學和嚴謹寫作的姿態,同時將多種故事與文學元素雜糅其中。如在追述葉聰的童年經歷時,記述了他從小擁有文學情結寫幻想小說,編竹筏解母親的燃眉之急,在屋頂用磚頭壘菜園……多個生活細節與充滿童真化的故事講述中,一個好動而不滿足、勤奮而能吃苦的童年葉聰形象躍然紙上;在描寫女科學家韓喜球時,從名字“喜球”與四川話“氣球”的諧音入手,從氣球輕飄飄的質地與“我不會在空中浮著的,我是大海的女兒,我這輩子注定要沉到海里去”的堅定信念對照中,展現其光輝品性;汪品先院士更是在耄耋之年下海,成為世界上最年長的下潛者,更成為發現南海大型冷水珊瑚的第一人,“他在海底聚精會神地觀察,不漏掉任何點滴的異樣,終于驚鴻一瞥,注意到了那一叢叢海底冷水珊瑚”,而這正源于其對海底生物的天然敏感與始終保有的那份專注。
在謀篇布局上,作品并未按照傳統現實題材常用的平鋪直敘的寫作方式,而是精心設計17個章節環環相扣、首尾相依。從“因為它在那里”開篇,這條最深的海溝一直吸引著人們去探訪、去征服,探索未知是人類的天性,我國彎道超車完成了載人深潛跨越式的三級跳。而終章“生活的激流是不會停止的”,很好地回應開篇,指明未來所要開掘的更廣闊的深??臻g,也對應了中國航海人不變的精神追求——勇攀深??萍几叻?。
其他章節設置也別出心裁,既有“我這輩子只做了一件事”“幸福感與戰勝自我有關”等人物傳記,也有“一條沒有路標的坎坷之路”“你凝視著深淵的時候,深淵也在凝視著你”等帶有哲學意味的追問,將思考引向了生命的永恒維度,從中窺見我國科研團隊多年來如何堅持卓絕探索的光輝歷程。而像“馬里亞納海溝發現塑料袋”則側重于海洋生態保護層面,將海洋環境污染的惡果和盤托出,提出“我們走向海洋、走向深海的目標,不僅僅是開采它,也是要了解它、熟悉它、安撫它,將美妙的平衡重新建立起來”的寶貴理念。
閱讀這部作品,跟隨作者的腳步窺探海洋的浩瀚和深邃,去感受海洋生命的靈動與飄逸,去了解各類深潛相關科學理論知識,我們常常會融入曼妙的動人故事與精彩的細節描摹當中,與作品中的科技人員形象同呼吸、共命運。沉浸其中會為之黯然神傷、潸然淚下,也會為之手舞足蹈、歡欣雀躍……各種閱讀感受交織在一起構成作品所包裹的濃濃的情感視域,而匯聚到全書的主旨正是對勇于擔當、勇于探索、自強不息的載人深潛精神的歌頌。在這里,我們讀到了人生境界,讀到了家國情懷,讀到了生命真諦,讀到了中國精神與中國力量。
《光明日報》( 2023年03月08日 15版)(作者:陳佳冀,系江南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副教授)